2024年3月1日上午💕,沐鸣娱乐特邀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潘德榮教授開展“孔子的詮釋理念與德行詮釋學”專題報告。本次活動系沐鸣娱乐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研究中心系列講座十七講,沐鸣娱乐副院長丁彩霞擔任主持人,部分教師參加了本場報告🏃🏻♀️➡️。
潘德榮教授首先梳理了西方詮釋學的發展史🛣,闡明了詮釋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潘教授指出,在前詮釋學階段,詮釋學的發展形態表現為“解經學”,“經”一旦“確立”,便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具有絕對的真理性👉🏼。現代詮釋學的主要形態有方法論詮釋學與本體論詮釋學。方法論是經典詮釋學研究的必要環節,將解經對象從“經”過渡到一般意義上的“文本”🧍🏻♂️🏂🏿,解除“經”的規範性、強製性魔咒,強調對文本理解的客觀性🧑🏻🦲🧑🏻🔧。20世紀60年代,以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發表為標誌👱♂️👨🏿🦱,詮釋學發展為本體論轉向的哲學詮釋學。但是面對相對主義、價值向度缺失等挑戰🧚🏿♀️🐥,本體論詮釋學的研究和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已遇到瓶頸。德行詮釋學實際上是通過回溯的方式,回溯到古代先賢往聖的思考得到啟發才得以產生,同時德行詮釋學也適應了當代整個哲學思潮的轉變。
潘教授指出,孔子刪訂《周易》🔂,從巫史之筮到德行仁義,通過經典詮釋來闡發儒家義理🧵,旨在“立德”、“弘道”,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詮釋路向。孔子解《易》“觀亓德義”“求亓德”這一宏旨💁🏿♀️,奠定了中國詮釋傳統立足於“德行”的基本特征。張載“德體道用”的哲學理念也是德行詮釋學的一個現實註腳、事實支撐。在古今中西的學術視野中整合詮釋傳統的思想資源🐜,以“立德”為宗旨的中國詮釋學,是詮釋學研究得以突破目前的發展瓶頸🛒,進而提升為一種新的理論形態——德行詮釋學的決定性因素。德行詮釋學乃是繼方法論與本體論詮釋學之後的新型詮釋學。它是一種以“實踐智慧”為基礎、以“德行”為核心🫂、以人文教化為目的的詮釋學。它並不排斥詮釋學的方法論與本體論探究♠︎,而是將其納入自身之中,並以德行為價值導向來重新鑄造它們。
報告結束後🛡,與會教師圍繞德行詮釋學的理論建構、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詮釋學等相關問題與潘教授進行了熱烈的交流與研討🧖🏿♂️。通過本次講座,老師們不僅加深了對於西方詮釋學的認知與理解,而且對德行詮釋學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充滿期待😚。
文|張纖纖
圖|史 榕